四千二百四十二章 戈壁铸剑-《军工科技》
“弹丸飞行时间41.7秒,“李默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弧线,“实时数据显示,末速6.8马赫,命中预定靶心——那是块1.5米厚的装甲混凝土靶,穿透深度1.37米,完全达到设计指标。“
周院士扶着观察哨的金属栏杆,望远镜的镜片还在微微震颤:“后坐力控制得超乎想象,底盘几乎没有明显位移。“
“应用了我们给潜艇研发的磁悬浮缓冲技术,“吴浩指向屏幕上的受力分析图,红色的力场线在底盘下方形成环形屏障,“300兆焦的发射能量,通过超导线圈产生的反向磁场抵消了85%的后坐力。这也是为什么'天枢'能在行进间完成发射准备——整套系统的抗过载能力达到50G,相当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承受极限。“
张副总忽然指向另一处靶区,那里的地面上散布着十二辆涂成迷彩色的装甲车模型:“试试'天权'速射炮,打移动靶。“
当“天权“无人战车驶入发射阵地时,考察团才看清其炮塔的特殊设计:六根炮管呈圆周排列,供弹系统像旋转木马般高速运转,每根炮管的散热槽都泛着冷却液的水光。李默调出战术地图,二十公里外的荒漠上,十二辆模拟敌方装甲车正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进行蛇形机动,车载红外干扰器不断发射着欺骗信号。
“目标锁定.全自动交战模式启动。“李默按下红色按钮,按钮表面的防滑纹路还带着他掌心的温度。
这一次,空气被连续撕裂的声响如同无数皮鞭抽打,“天权“的炮口喷出密集的火舌,每发炮弹的间隔不足半秒。考察团成员们透过望远镜看到,最前方的模拟装甲车突然爆发出橙色火球,装甲板像树叶般卷曲飞散,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六秒内,十二辆目标车全部被命中,爆炸的火光在戈壁上连成一条璀璨的线。
“实测射速122发/分钟,命中率100%,“李默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调出AI火控系统的决策日志,“系统自主选择了从左至右的射击顺序,优先摧毁了带头的指挥车。每发炮弹的命中点都在装甲最薄弱的顶部或侧面,这是经过百万次训练后的最优解。“
汪良工指着屏幕上的弹着点分布,那里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攻击角度:“这些射击参数是预设的,还是AI自主决策?“
“完全自主决策,“吴浩调出AI的训练数据库,里面存储着近十年全球各地的战场数据,“系统学习了三万多个装甲目标的红外特征、运动模式和薄弱部位。上个月在西北某基地的演习中,'天权'成功拦截了十五枚模拟'战斧'导弹,其中三枚是从不同方向同时来袭,拦截成功率达到100%。“
王总忽然皱眉:“电磁炮的供电是个大问题,这么大的瞬时功率,常规发电机根本无法满足。“
“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突破点,“李默指向远处的移动供电车,那辆车的顶部隆起,覆盖着厚重的铅板,“搭载的是微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热功率500千瓦,采用固态氟盐冷却技术,能连续稳定供电七十二小时。整个供能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运维,从启动到关机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上个月有辆供电车在戈壁翻车,反应堆立即触发了被动安全 shutdown,没有任何放射性物质泄漏。“
考察团在靶场停留的时间远超预期,从电磁炮的弹药装载流程到抗电磁干扰测试,每个环节都被拆解展示。当“天权“速射炮成功拦截一枚模拟高超音速目标的靶弹时,周院士忽然抓住吴浩的手臂,指尖微微用力:“小吴,你如实告诉我,这两款电磁炮何时能正式列装部队?“
吴浩与李默对视一眼,后者点点头,眼中闪烁着疲惫却炽热的光:“'天权'近程速射炮已完成所有定型测试,生产工艺也通过了军工认证,今年年底前就能装备重点集团军的防空旅。'天枢'远程炮正在解决车载能源系统的小型化问题,预计明年第二季度完成陆基机动部署,而舰载版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海军的055型驱逐舰改型方案,已经预留了电磁炮的安装空间。“
张副总望着远处归巢的无人机群,它们的航迹在天空划出银色的弧线:“当年我们搞航母时,被人嘲笑'航母无用论';现在搞电磁炮,又有人说'不如多造几枚导弹'。但今日观此测试,我才算真正明白:国防科技从来不是跟风赶时髦,而是要在无人问津处深耕,在关键时刻方能破壁而出。“
吴浩没有接话,只是望着“天枢“炮管上反射的阳光。那道光柱像极了三年前他们在戈壁插下的第一根测量桩,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在痴人说梦——在这片连手机信号都时断时续的荒漠,想搞出超越传统火炮的电磁武器,无异于天方夜谭。而此刻,这道光柱已能穿透数百公里的距离,精准命中目标,更照亮了未来战场的技术坐标系。
离开靶场前,周院士忽然停在主控塔的荣誉墙前。墙面没有悬挂任何勋章或锦旗,只有一排泛黄的照片:第一张摄于沙尘暴中,科研人员用身体护住精密仪器,脸上蒙着的纱巾已被沙粒磨破;第二张里,年轻工程师抱着超导线圈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睡着,电脑屏幕还亮着复杂的公式;最后一张是“天枢“首射成功的瞬间,整个团队在戈壁上跳跃欢呼,背景是尚未散去的等离子体烟雾,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油污与激动的泪水。
“你们这里该挂面锦旗,“周院士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指着最后一张照片里吴浩年轻的身影,“等'天枢'正式列装那日,我亲自送一面来,就题四个字:'戈壁铸剑'。“
吴浩望着照片里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时的脸庞还带着学生气的稚嫩,却敢在项目申请书上写下“三年突破电磁炮核心技术“的豪言。如今看来,那不是豪言,是每个深夜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是每次实验失败后重新焊接的导线,是沙尘暴里坚持完成测试的固执,是无数次“第N次失败“后依然按下“重启“键的坚持——正是这些点滴,将“不可能“三个字,硬生生改写为“已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