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舆论-《重生从华娱2002开始》


    第(3/3)页

    让世界都认识,我们华夏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古人象形声意辨恶良。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

    又双叒叕,火炎焱燚

    水沝淼㵘……”

    没错,程臣演唱的这首歌便是后世火遍网络的热门歌曲《生僻字》。

    《生僻字》走红后。

    不少网友大呼:知识点太密集,必须多听几遍才能认全。

    也有网友将该歌曲称为“有史以来最难写出歌词的歌曲”

    而有正在念高中的网友表示,这样的歌曲对高考语文很有帮助。

    当然这首歌出来的时候争议也不少。

    有人表示:

    把一堆生僻字混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装逼、跟风,只查个读音会唱罢了。

    本质跟不会英语日语韩语粤语的人强行用普通话标注读音唱歌区别不大。

    也有人说:

    歌词里边的成语有几个是褒义的?

    沆瀣一气?不稂不莠?奉为圭臬?呶呶不休?怙恶不悛?

    一首歌里边罗列一堆贬义词怎么看都不太好吧?

    但程臣并未想太深,他唱这首歌纯属是无心之举。

    只是对于自己来曰本之前学习日语的痛苦,想起来这首让许多外国人抓马的歌曲。

    至于歌曲本身表达的含义,如果能让中文以这种形式走红,被骂几句他倒也无所谓。

    “这个是中文么?为什么跟我学习的不一样啊!”

    “我靠,我是华夏人,我也不认识有的字啊,对不起语文老师,我给你丢脸丢到曰本来了!”

    “这首歌有些字我认识,但是也有很多非常难的,不过,我突然对中文感兴趣了!”

    “啊,虽然听不懂,但是旋律非常抓耳,非常好听,朗朗上口!”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对曰本的影响是巨大的。

    后世曰本把年号从“平成“换为“令和“。

    这个纠结了一年才想出来的年号,依然无法摆脱华夏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

    在华夏的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经·仪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至张衡的《归田赋》中,早就有相同的意境表达。

    根据1981年10月1日曰本内阁颁布的文件。

    日语中的常用汉字为1945个,其中1006个为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教育汉字”。

    要读懂本的历史著作和一般性读物,应该掌握2500个汉字。

    当我们听不懂日语,看曰本的影视剧和漫画书时,只要有字幕就基本能理解其意思。

    我国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表中列出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次常用字1000,共3500。

    而日语中也保留有汉字2500以上。可见中华文化对曰本文化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和深远。

    台上程臣还在卖力的演唱着,许多曰本歌迷虽然听不懂,但依旧在卖力的跟着曲调附和。

    现场一片和谐……

    但当这首歌问世,传出国内后却是引起了大量舆论。

    “这也叫歌?”

    “好听!非常有意义!现在我们上学学习的都是课本中的一些知识。

    我们写的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很多人在接受了义务教育甚至大学毕业之后都没有接触过生僻字。

    听完这首歌让我重新认识了一种历史文化,也让我们知道有生僻字的存在。

    现在大家都提倡孩子们要全能发展,但这些在学校中并不能学到。

    这首歌的出现也让很多学生意识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感兴趣也会深刻的去研究一下这些生僻字。

    还有更多的生僻字没在这首歌中出现等带着大家去挖掘。”

    “觉得好听的,我没意见,毕竟每个人审美不同,各自有喜好。

    而且音乐确实以旋律为主,这首歌即使没有歌词也能有很好的洗脑效果。

    总之这首歌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满足了很多人的猎奇心理……”

    “垃圾歌曲,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

    

    

    

    

      


    第(3/3)页